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7718668308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>网站资讯>> 景点资讯 >> 详细页面

景点资讯

寻访尖山大佛寺石窟

景点资讯 更新时间2018/5/7 12:13:39852人已关注

尖山大佛寺石窟,距榆中兴隆山仅仅只有十几公里,但几乎无人知晓。

从兴隆山景区往西南方向约5公里处,是一个三岔路口,由此南行前往上庄、马滩村方向。

这是一条蜿蜒盘山的乡村小公路,水泥铺就,路面很好。向公路右侧远望,是连绵起伏、气势巍峨、壮丽磅礴的马衔山。马衔山是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之分水岭,也是兰州三县五区范围内最高的一座山峰,海拔高达3670多米,常年皑皑白雪盖顶,是榆中八景之一,名曰“寒山积雪”(图1)。马衔山四季有景。秋末初冬,山下稍有凉意,山顶已是银装素裹,而山的背阴处雪花层层叠积,寒来暑往终年不化。新春暑夏,蔚蓝的天空,银色的雪峰,翠绿的林海和烂漫的山花相映照,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。每当夏秋之季,满山遍野的羊群形如白云浮动,景色十分美丽壮观。

图1

沿盘山路上行到山顶,便是上庄村,然后再下行约1公里,就到了马滩村。马滩村原名马莲滩村,但村民觉得马滩叫起来顺口,久而久之,人们便习惯叫马滩了。

出了马滩村,前面是通往八门寺的乡村公路,左侧有一条岔路通往尖山村。这是一条较窄的山路,主要供小型车辆通行,盘山蜿蜒的弯道很多,且坡度大。前面下沟底的一段是水泥路面,过了沟底上山的路面则全是红砖铺就。

沟底有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(图2),村民告知水源便是马衔山的雪水。往远处看去,果然看见天际间有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峰。据说,这条小溪叫寺沟,清澈的溪水流下去,将汇入苑川河,然后像一条玉带在榆中境内环绕七十余公里后,在桑园子附近流入黄河。想到这小小溪流最后都将归纳于大海,不禁感慨万千。      

图2

沿着红砖公路上行走了约2公里,能看到尖山村了,忽然发现远处公路外侧的悬崖上隐约有一处断墙残垣,似乎像古城堡,看上去颇有沧桑感,估计很有些年代了(图3)。

图3

正在疑惑之时,从上面走来两位村民,这是一对老年夫妇,估计他们是尖山村本地人,可能知道当地的一些历史情况,便向他们打听远处的断墙残垣是什么时候的。果然,他们了解不少情况,说那是一座旧堡子,是古代一位公主避难的地方。还说这位公主是从临洮那边逃过来的。但具体是什么时代,他们就不清楚了。 

走到近处,再看这座古堡子,果然有些巍峨,颇有气势。只有从这公路也就是靠山的北面有一条路能进去,其余东南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。悬崖高达二百多米,真可谓易守难攻之地(图4)。

图4

从断墙的缺口进入残堡子内。一看,靠外侧崖边的墙垣已荡然无存了,只残存内侧即靠山靠公路(北面)和其左侧(西面)的部分墙垣。残墙高者约有5米多,低者一二米,多为两三米;估计残墙的长度大约有五六十米。堡子的地面东西长约五六十米(东面还有一长段,不知曾经是否在堡子内),南北宽十多米至二十多米,由此推断总面积约一千平米,居住两三百人没有问题(图5、图6)。

图5

图6

站在崖边,朝下望去,悬崖陡壁,望不见底,两百多米高,摔下去自然粉身碎骨。山崖下面的人要想攻上来,可以说比登天还难。

虽然村民关于公主避难到此的传说无法考证,但榆中地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,确是没有疑问。榆中地处黄土高原西端,正好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会处。兰州“北接沙漠,西控戎羌,为四方要枢之地”(《甘肃全省新通志》),榆中是兰州的东向门户,只要榆中固守,兰州可保无忧。

据《榆中史话》介绍,西秦时期,乞伏述延死后,其子傉大寒为了躲避后赵石勒的扩展锋芒,迁到麦田无孤山;到了傉大寒之子乞伏司繁继位,又将部众迁到度坚山,度坚山便是今天榆中县上庄乡尖山子。虽然度坚山是否就是今天的尖山子存有异议,但尖山子一带除了我们看见的这个古城堡外,另外在龛谷峡还存有规模更大的尖山古城遗址,由此可见这一带曾经确实是很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
从交通路线上看,上庄乡尖山子这一带往北通往兰州,往西可去临夏、西宁,往南可去临洮,往东可去定西、天水。因此,这个古城堡无疑是曾经的军事边关要塞,至于究竟是建于西秦时期,还是宋金、西夏时期,则有待考证。

从这里往前走了约一百多米,便是尖山村的第一个村落了。据前面遇到的那两位村民说,村头旁边有一条小路,从那里下去不远,就是尖山大佛寺了。但我们到了村头,怎么也找不到去大佛寺的路。

终于见到一个村民扛着锄头从村子里出来,我们赶紧上前打听大佛寺在哪里。这位村民姓杨,看上去有六十多岁,脸上晒的黢黑,双手也很粗糙,一看就是常年在田地干农活的人。他告诉我们,就从前面的一条小路下去,不远就是大佛寺。然后说他正好要到前面去放牲口,叫我们跟着他走。

这条路确实不好找,通过村口外侧的一片宽阔场地,看到一条小路通往山坡下边的庄稼地,但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条通往寺庙的道路,看上去像庄稼地里的小路。如果没有人带路,确实难以辨别寻找。

看到我们迷茫的神情,杨师傅把手里的锄头放在路边,说暂时不去放牲口了,干脆继续带着我们往山崖下走。

这条小土泥路中夹带着许多小石头,走在上面感到脚底有些打滑,而路的外坡不远便是深不见底的悬崖,不小心滚下去肯定是命丧黄泉,颇令人胆战心惊。由于心里害怕,脚打闪闪。遇到路窄坡大的地方,有时还手脚并用,用手紧紧抓住路旁的小草,双脚一步一步慢慢往下滑移。而村民杨师傅则双手后背,很轻松地信步往下走,就像在家中散步似的。后来我们问他的年龄,说是已过了七十岁,令人感叹不已。

终于下到一处较为平缓的台地,崖边有一块榆中县人民政府立的标牌,标明尖山大佛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(图7)。这块地方稍微宽一些,心情才没有那么紧张。但这时仍然看不到大佛寺石窟的一点点踪影,不知道往下还要走多远,下边的道路是否更危险,心里有些打鼓,开始有放弃这次寻访考察的想法。杨师傅看到我们犹豫不决的样子,便鼓励我们说:走啊,没有关系的,下面的路好走多了,也没有多远了。

图7

果然,下边的路确实不那么危险了,往下转了几个弯,便看到路边左侧开凿有一个小小的洞窟。这个洞窟的洞口宽、高约有1米左右,洞口右侧还砌有一堵墙,墙上还开有安装烟筒的孔洞;里面洞壁还存有升火熏黑的烟痕。据杨师傅说,这里曾经是道人修行的地方。

又再往下走,拐了几道弯,蓦然抬头一看,一座装饰华丽的窟檐建筑在崖壁间半隐半现。显然,这便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尖山大佛寺石窟了(图8)。 

从崖面情况可以看到,这里曾经是一个天然洞穴,后来经人工在此基础上开凿改造,才修建成现在这样的一座石窟寺的。

窟檐和门窗上的彩绘色彩尚新,门匾上题写 “大佛寺”三个大字(图9);旁边山崖边还挂有一铸铁大钟。杨师傅对我们说,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和里面的塑像、壁画等都是重修重塑重绘的。2004年,当地村民在榆中县博物馆的帮助下,筹集了8万多元资金对这座石窟遗址进行保护性加固、维修和彩绘,以使其重放异彩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8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9

这座石窟寺坐西向东,这里海拔大约有2500米,窟前是二三十米的陡坡,再往下是深不见底的陡峭悬崖。朝峡谷沟外望去,是层层田地、起伏绵延的山峦和蓝天白云,倒是令人心旷神怡,这里果然是修行的绝佳之处。 

尖山大佛寺洞窟又名禅堂寺、禅堂洞、千佛洞。据说,这座石窟寺始建于汉代,清雍正四年火烧,乾隆十四年重修,2004年又再次重修。

门上挂着锁,我们正为可能进不去而感到遗憾,杨师傅却径直走到门前,把锁轻轻取下——原来锁是虚挂着的,然后把门推开,叫我们进去。

进到里面一看,洞窟虽然不太大,但颇具规模(图10)。窟形为殿堂式,平顶,可以谓之上中下三层,也可以谓之上下两层。洞窟横宽大约有5米,总的纵深大约有八九米,总的高度大约有4米多。进门第一层可谓之前室,横宽和高度如上所述,而其纵深大约1.5米。第二层可谓之主室,其地面距离第一层地面大约有1米高度,有木阶梯可上,高度也就大约3米多,横宽大约5米,纵深大约4米。第三层可谓之后室,也可谓之佛龛;其地面距离第一层地面大约也有1米高度,也有木阶梯可上,其高度也就大约2米多;横宽比第一、二层稍窄,大约4米多,纵深大约2.5米。

图10

满洞的塑像、壁画虽然都是今人维修时重塑重绘的,但所塑所绘内容既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信仰需要,也对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会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洞窟前室即第一层,其四壁上方绘制一圈琴棋书画及牡丹等花卉的装饰带。西壁南、北侧(左右两侧)各绘制一幅门神般的金刚武士(图11、图12),南侧金刚武士右侧绘一幅山水画,北侧金刚武士左侧绘制二十四孝中的闵子单衣顺母、孟宗哭竹、姜诗涌泉跃鲤三幅图(图13);西壁南侧山水画下方开凿有一龛洞,洞口用红布遮着,洞内塑有一男一女互相拥抱的欢喜佛坐像(图14)。南壁台座上塑有一罗汉一判官形象的两身坐像,身后壁面上绘有垂曼、云气纹,台座下绘有双环、飘带等图案(图15)。北壁台座上塑有一夜叉状与一官员状的两身判官坐像,身后壁面上绘有垂曼、云气纹,台座下绘有双环、飘带等图案(图16)。东壁即窟门上方绘制二十四孝中的陆绩怀橘遗亲、王裒闻雷泣墓、曾参啮指心痛、丁兰刻木事亲、庚黔娄尝粪心忧、黄香温衾扇枕,郯子鹿乳养亲、蔡顺拾葚供亲、黄庭坚涤亲溺器、江革行佣供母、唐氏乳姑不怠、董永卖身葬父,王祥卧冰求鲤、虞舜孝感动天、老莱子戏采娱亲、吴猛恣蚊饱血、朱寿昌弃官寻母、汉文帝亲尝汤药、杨香扼虎救父等(图17)计21幅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1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1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1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1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1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16

图17

洞窟主室即第二层,其窟顶平棋绘制千佛图像;西壁南侧、南壁和东壁南侧上部绘观音普门品中的观音救诸苦难,下方绘花卉图案装饰带(图18);西壁北侧绘一武士装天神,北壁绘佛祖说法图,东壁北侧绘一敞肚罗汉(图19)。

图18

图19

洞窟第三层可以谓之佛龛,也可以谓之后室,其顶部平棋绘制“卐”字和云气纹(图20);正壁即西壁前塑三身佛像和阿难、迦叶两身弟子像;南壁和东壁南侧共绘两身罗汉(图21),北壁和东壁北侧共绘三身罗汉,罗汉的衣饰、形态各异(图22)。

图2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2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22

在观看佛龛即后室时,杨师傅掀起佛像后面壁面的一块红布,叫我们观看。原来这里还残存一佛龛,但里面已空无一物了。

更令人欣喜的是,在第二层即主室北壁前,摆放着两个展柜,里面存放着几块修复前遗存的壁画和塑像残件,以及佛像擦擦和经卷等文物(图23-27)。另外,还有一些残存的佛像、经卷、壁画、钱币等文物,现保存在榆中县博物馆。如该博物馆目前便陈列着一些从尖山子征集的清代善业泥度母像(图28)。

图23-27

图28

如果柜子里所收藏的遗存壁画和塑像残件确是乾隆十四年(1749年)的,距今便有近270年的历史了。前室西壁下方龛洞内,如果曾经也确有欢喜佛塑像,则反映了当时这里和藏传佛教的关系;即使以前没有,而是现在塑造的,当地人的信仰也值得关注,正如前室东壁和西壁北侧所绘制的二十四孝图,反映了人们对孝道文化的追求,而这或许与当地青壮年都离家外出打工,村子里几乎都是空巢老人的现实情况有关。

在返回山顶的途中,杨师傅带我们转入旁侧一条小路,只见前面十多米处有一座小庙(图29)。小庙虽然不大,但也是雕梁画栋,门外挂有一铁钟,两侧壁各画一神将。庙内正壁前塑地藏、观音像和侍童侍女像,两侧壁分别画地狱变和六道轮回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29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30

小庙前侧立有一石碑,原来是《上庄尖山大佛寺重修碑记》(图30)。从碑记中才获悉,原来大佛寺前室南、北壁台座上的身穿官服的两身塑像,分别是关公和文昌帝君,并非判官。碑记中记叙“尖山佛寺,大小有二”,即这座小庙和下面山崖间的大佛寺石窟;碑文中有关大佛寺石窟的北魏初建传说、乾隆时期重修以及大跃进、文革时代遭遇破坏等情况的介绍,加深了我们对这座石窟的了解。特别是碑文最后所说“西佛中圣,会聚一堂;中西文化,化育山乡”,让我们对二十四孝图、关公、文昌塑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佛陀、菩萨、罗汉等佛教艺术形象融合在一个石窟寺里,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概。

综观大佛寺石窟的艺术内容,真可谓:佛祖大慈大悲,观音救苦救难,罗汉修行榜样;关公护卫商贾,文曲助学助考,二十四孝养老,还有欢喜传宗接代。种种信仰反映了当代本地村民的种种需求。

碑文中还记叙到“洮河信众,山陕商贩,香烟不绝,缭绕云天,八方交会”,谈到这座石窟寺和周边交通地理的关系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,而我们结合距离此处不远的巍峨古堡遗址和上庄乡东往定西、南往临洮、西往临夏、北往兰州的地理位置,更能体会到宗教艺术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。

这次寻访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,真是收获颇丰。一路上远眺白雪盖顶、起伏连绵、气势磅礴的马寒山景色,进入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要塞之古堡,寻访到悬崖峭壁间的千年石窟,特别是对宗教信仰与民众需求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,对石窟寺在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有了真切直观的感受和认识,再面对峡沟间潺潺缓流而下,终将归纳江河、大海的溪水,浮想、感叹……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特别推荐:敦煌两日游|敦煌旅游线路报价|敦煌旅游租车价格

敦煌国际旅行社『咨询』『预订』敬请联系:

源丽电话:13830188308(同微信) QQ:842752753